“健康”持续升温,低糖低脂品类高速增长
发布: 2022.06.29
不久前,京东发布的消费者调研中显示,消费者对于“健康可持续”的关注度位居榜首,58%的受访者把“健康”选择为最高关注事项。而京东站内的搜索动作和销售情况来看,“无糖、低卡、低脂”等关键词主动搜索量2年增长34%,低糖咖啡、低脂全餐品类连续两年的年复合增长率高达460%。
尼尔森发布的《2021食品行业消费趋势洞察》报告中提到,超过62%的中国消费者重点关注健康食品。随着低脂、低卡成为新风口,代餐、蛋白粉、轻食的概念从小众“破圈”,走向大众。敏锐的资本闻风而至,这个赛道吸金无数。仅去年一年,粗粮、健身餐、植物基食品等健康食品品类就完成36起投融资,足见其赛道之火爆。
为何低糖低脂低卡等成为消费的新方向?
中国年轻人糖尿病患病率增4倍
《健康中国饮料食品减糖行动白皮书(2021)》指出,全球60%的糖尿病人口生活在亚洲,2019年中国糖尿病患病人数约为1.16亿人,20年来,中国年轻人糖尿病患病率增长了4倍,“减糖”在中国消费市场可见一斑。
2017年国务院发布的《国民营养计划(2017-2030年)》中,明确提出了“三减三健”的行动计划,将“减糖”列入未来13年国民营养工作重点。
国家卫计委疾控局发布《中国居民膳食指南》的明确建议,成年人每人每天添加糖摄入量不超过50g,最好控制在25g以下,糖摄入量控制在总能量摄入的10%以下。然而当前我国人均每日添加糖的摄入量约为30克,距离25g建议标准仍有差距。
减肥需求的增加,催生健康饮食市场
健康饮食不是一味减少,而是升级成为平衡改善。消费者的观念也正在发生改变,更愿意为食品原材料的品质化升级而买单,也因为营养成分更有效的组成和添加变得更“慷慨”。巨大的市场需求催生了许多相关产业,减肥代餐产业就是其中之一。在这种情况下,商家们费尽心机推出了各种减肥、代餐食品,甚至宣称能够短时间内快速减肥。
在这背后,是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,肥胖人群正在显著增多。全球肥胖人口从1975年的1.05亿上升至2014年的6.41亿,远超过体重过轻者。其中,中国和美国是全世界肥胖人数最多的国家,目前中国肥胖、体重超重人数已达3.25亿人。
随着减肥的需求增加,消费者开始关注“养生”、“健身”、“抗糖”等健康的生活方式,购买低糖低脂产品当早餐、减肥“代餐”成为重要的消费场景,并且消费需求在不断增加。
2021年中国消费者购买代餐粉月消费大多数在150-200元之间,占比37.5%,但是花费在1000以上的人也不少,占比3%,对于减肥健身人士来说,“吃得健康”的观念已经超越了比多年之前“不吃饿瘦”的观念。
女性对瘦身需求最为强烈,女性的纤体健身消费也较突出,除了这些,纤体健身产品同时和零食的需求都是非常大的。
对于瘦身来说,95后在纤体健身花费金额相对于其他年龄段人群更高,而80后对于养生是在不同年龄段人群排名第一,85和95后对抗糖的需求都有明显的提升。
无论是减肥还是减脂,重要的饮食原则之一,就是制造热量缺口,摄入的卡路里小于基础代谢与运动代谢的总和。在此基础上还要讲求营养均衡、食物种类丰富。各种各样的减脂饮食食谱应运而生,但大方向不变,依旧是以控制热量摄入为前提,因此低卡低脂成为必选项。
曾有研究院对消费者进行了“减肥期间选择哪些休闲食品”,进行了专项在线问卷调查。调研结果显示,在减肥期间,有44%的消费者更愿意尝试饱腹感较强且热量较低的休闲食品,如即食燕麦片和全麦面包,另外有26%的消费者更愿意尝试代餐类食品,同时在减肥期间,对于无糖、低卡、零卡食品有着更高的兴趣。
健康饮食流行的背后
消费端来看,入口食品的健康养生需求,把消费拉向了一个全新的时代:消费者不仅要健康,还要精致的健康;不仅要饱腹,还要无负担地解馋;吃下的不仅是一款食饮,更是一种新的生活方式选择。
同时,行业外围力量进一步反哺了消费需求。健康食饮的背后,是大众对饮食科学性、可持续性消费的肯定。因此,产品端也在不断发力,与健康食饮相关的专利技术不断增加,2020年专利公开量达400多个。
另一方面,行业规则也进一步得到完善。2019年7月,国务院印发《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》,成立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委员会,旨在鼓励全社会参与减盐、减油、减糖,研究完善盐、油、糖包装标准。 最后,不论是行业赛道还是上游技术,资本也在不断加码。资料显示,两年以来,至少已有52家品牌获得融资,其中至少超6家完成了亿元级A轮融资。 健康食饮赛道的火热并非单向,行业技术、资本市场、行业协会等多方力量共同积极促进行业发展,进一步反哺消费者的需求,形成良性循环,多重外围力量的支撑也给了健康食饮赛道更多信心,行业未来可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