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国标来了,糖将强制性标示
发布: 2025.04.18
近日,国家卫生健康委会同市场监管总局发布了新修订的《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》(GB 28050-2025),将强制标示的营养素种类增加了糖和饱和脂肪(酸),方便消费者根据个人需要选择消费,控制能量和脂肪、糖等的摄入。同时,增加“儿童青少年应避免过量摄入盐油糖”提示语,体现未成年人保护有关要求。
1.强制性标示增加糖和饱和脂肪(酸)
本次GB 28050-2025修订,最显著的变化就是营养成分表中强制性标示内容从原有的“1+4”基础上增加为“1+6”,即在原来的能量、蛋白质、脂肪、碳水化合物、钠的基础上,增加了饱和脂肪(酸)、糖两项内容。而其余营养素如维生素、钙、铁等矿物质由企业自愿标示。
当前我国面临的主要营养和健康问题,主要聚焦在肥胖等慢性病的高发以及由慢性病导致的死亡率的升高。而高盐、高脂、高糖等不合理膳食是引起肥胖、心脑血管疾病、糖尿病及其他代谢性疾病和肿瘤的危险因素。
“糖”被列入强制性标示范围前,部分消费者在选购产品时,会通过营养成分表中碳水化合物的含量,判断产品含糖量高低。“实际上这种做法并不是特别准确”,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研究员方海琴介绍,碳水化合物是一大类有机化合物,包括单糖、双糖、寡糖、多糖等,其中也包含一些淀粉、膳食纤维等成分,可以说糖是碳水化合物的一部分,但碳水化合物不完全等同于糖。
现在大家最关注的糖摄入量,主要是指单糖和双糖,过量摄入可能会诱发龋齿,引发高血糖、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,以及部分心血管疾病等。WHO(世界卫生组织)在2015年的《成人和儿童糖摄入量指南》中就曾建议,不论是成人还是儿童,每天游离糖摄入量应控制在总能量摄入的10%以下。《中国居民膳食指南》也建议,居民每天添加糖的摄入量应控制在不超过50克,并且最好控制在25克以下。包括现在国民营养计划提倡的“三减”(减油、减盐、减糖),也是要控制糖。
本次修订后,将糖作为强制性标示内容,明确标出糖的含量,更加有助于消费者直接了解糖含量,更好地做出选择。比如高血糖的人群,可能最关注的就是糖的含量,而不一定是碳水化合物的含量。
2.增加 “儿童青少年应避免过量摄入盐油糖”提示语
近年来,我国居民超重肥胖问题不断凸显,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率也在持续上升。当前我国6岁以下儿童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为6.8%和3.6%,6-17岁儿童青少年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为11.1%和7.9%。
国家卫生健康委指出,儿童青少年时期对其口味的形成非常重要,要从小引导孩子们健康的饮食理念,培养清淡的饮食习惯。此外,《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》第五十五条明确要求用于未成年人的食品、用品应当在显著位置标明注意事项。
为落实“三减”健康生活方式,即减盐、减油、减糖和《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》要求,引导消费者、特别是儿童青少年关注膳食中盐油糖摄入总量,本次标准修订要求预包装食品应标示“儿童青少年应避免过量摄入盐油糖”提示语,希望能够引导儿童青少年认识到盐油糖对健康的双重影响。